旋光度的测定实验原理
旋光度的测定原理基于光学旋光现象,即当一束偏振光通过含有旋光性物质(如具有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)的液体或溶液时,其振动平面会向左或向右旋转一定的角度。这个旋转角度是由旋光性物质对偏振光的旋转作用决定的,并且可以用来表示化合物的旋光性质。
以下是旋光度测定的一些关键要素:
1. 光源 :通常使用钠光灯发出的光,其D线(589.3nm)常被选用。
2. 起偏镜 :将光源发出的光转变成平面偏振光。
3. 旋光物质 :通过旋光性物质时,偏振光会发生旋转。
4. 旋光管 :盛有待测旋光性物质的试管,长度通常规定为1dm。
5. 检偏镜 :旋转以通过旋光后的偏振光,其旋转角度可从旋光仪的刻度盘上读出。
6. 测量条件 :旋光度的大小受物质结构、溶液浓度、测量时所用光的波长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。
旋光度(α)通常以比旋度([α])的形式表示,比旋度是一个物质的物理常数,与物质的结构有关,并且可以用来计算旋光物质的浓度。
旋光度测定在制药、药检、制糖、食品、香料、味精以及化工、石油等工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,用于鉴别药物、检查杂质含量和测定物质浓度
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:
旋光度实验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旋光物质?
旋光度测定实验中如何控制测量条件?
如何计算旋光物质的浓度?